铜陵市第二十中学(安徽省普济圩农场中学)历史沿革及大事纪要
铜陵市第二十中学(安徽省普济圩农场中学)历史沿革及大事纪要
普济圩农场中学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49年4月。普济圩农场先后经历了生产建设兵团、劳改、农垦等不同体制的变迁。
1950年2月,经皖北行署批准,在普济垦殖社的基础上组建“皖北区普济圩农场”。同年4月更名为安徽省国营普济圩农场
1951年7月,经皖北行署批准,皖北公安局在普济圩建立劳改总队,隶属于省公安厅省劳改总队。
1958年8月,普济圩农场下放至安庆市枞阳县,直至1960年9月,再次隶属于省公安厅管理。
1961年7月,始成立安徽省普济圩农场中学,只有初中部,校址选在总场场部西北空地。
1964年,组建高中部,成为了一所完全中学。首届高一新生157人。五所农业分场和一所水泥场子弟中学戴帽子初中先后招收高中生。
1967年,农场改名为“建新农场”。1970年6月,根据省革委会的决定,普济圩农场移交给省生产建设兵团。
1975年6月,建新农场由省农垦厅管理。
1977年,恢复高考制度。当年在农场大礼堂参加高考学生、知青约600余人。
1978至1983年,农场教育事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,每年都有学生被录取到中国人民大学、厦门大学、中山大学等名牌高校。
1983年12月,普济圩农场中学被国家农垦部授予“全国农垦教教育先进集体”。
1985年,普济圩农场教育事务移交铜陵市教育局代管。
1985年至1992年,中小学“两免一补”的解决渠道也逐渐移交给铜陵市。
1999—2002年,普济圩农场中学连续四年被评为“安徽省农垦教育先进单位”。
2000年,普济圩农场中学被命名为“安徽省农垦示范性中学”
2001年,普济圩农场中学董红里荣获铜陵市高考春季招生第一名。之后约10年时间,农场教育事业迎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。
2004年9月,五分场初中部并入普济圩农场中学。
2005年,在校学生达历史最高1600余人,高中生980人。本科上线人数逐年递增。
2006年,参加高考人数418人,学校本科上线人数达69人,其中录取四川大学、河海大学、江南大学等重点大学24人。
2007年3月,按照省国资改革﹝2007﹞10号文件要求,学校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移交工作小组,确保移交过程中平稳、安全、有序。
2008年,学校投入40万元完成了对交通路段、实验室、饮食卫生、学生用电、消防等方面的安全设施建设。
2010年12月23日,历时四年,学校由农垦企业办学正式移交铜陵市教育局管理。
2011年9月,位于繁昌荻港的建新水泥厂初中并入普济圩农场中学。
2012年1月,学校荣获“2011年度铜陵市教育局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”荣誉称号。
2012年8月,学校更名为铜陵市第二十中学。
2013年6月,学校拥有19个教学班,在籍学生936人,教职工98人(中高职称41人),先后有26名教师荣获省、市“优秀教师”、“学科带头人”、“青年骨干教师”等荣誉称号。
2013年9月,学校教学楼、实验楼完成升级改造,新建1000m2学生食堂、2000m2学生公寓开始投入使用。
2014-2016年,学校连续三年荣获“铜陵市明星学校”荣誉称号。
2018年,学校图文信息楼竣工使用,办学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。
2021年6月,学校成为初级中学,高中部与市周潭中学、市第二十一中学三校的高中部合并为市第一中学江北分校。
2022年1月,学校划至郊区教育局管理,拥有教职工27人,专任教师24人(高级职称10人)。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条,没有了